如何叠加图表:实战经验谈

全球市场 (8) 7小时前

如何叠加图表:实战经验谈_https://wap.78312.cn_全球市场_第1张

很多人一上来就问“怎么把两个图表叠起来看?”。这话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你会发现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分享些自己做项目的经验,希望能帮大家少走些弯路。

为什么要做图表叠加?

其实,所谓“图表叠加”,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把两个图表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而是想在一个图表中,同时展示两种不同性质的数据,以便对比分析。比如说,我们想看某个销售渠道的销售额增长趋势,同时还想知道在这个时间段内,该渠道的营销投入是多少。如果把这两条线画在同一个图里,一眼就能看出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比分两个图看要直观得多。

我们最常遇到的场景,就是同时看“量”和“价”的关系。比如,在分析某个商品的时,我们不仅想知道它的销量变化,还想知道它在不同时间段的价格波动。把这两条线(销量是柱状图,价格是折线图)叠在一起,就能很清晰地看到:价格上涨时,销量是否会受到影响?或者,销量高峰期出现在什么价格区间?这种对比分析,是很多数据解读的核心。

当然,还有更复杂的,比如我们想同时监控服务器的CPU使用率和网络流量。这两者都是时间序列数据,但单位和量级可能差异很大。这时候,叠加图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发现系统性能的关键瓶颈。

常见的叠加方式及误区

说到叠加,大家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可能就是“双轴图”。确实,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一个图表,两个Y轴,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分别对应不同的数据系列。

但双轴图也有它的坑。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误导”。比如,左边Y轴的刻度是从0开始,数值范围是100-200;而右边Y轴的刻度是从0开始,但数值范围是10000-11000。如果这两条线看起来很接近,很容易让人产生“他们变化趋势差不多”的错觉,实际上它们各自的波动幅度在各自的尺度下可能天差地别。这种情况下,图表就会变成一个“趋势放大器”,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另外一种叠加,其实更像是“组合图”。比如说,我们用柱状图来表示每日的销售量,然后用折线图来表示同一日期的平均客单价。这种组合方式,因为图表类型不同,视觉区分度会比双轴图更好,不容易误导。但要注意,同样需要合理设置Y轴的比例,让对比更清晰。

我记得有一次,在给客户演示一个关于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的报告时,想把它们叠在一起。我们当时用的一个数据可视化工具,默认就把两个折线图叠加了,而且Y轴都是0到100。结果,留存率那条线几乎是一条横着的平线,而活跃度那条线波动很大。因为留存率的绝对值很低,在那个共享的Y轴下,显得一点都不重要,几乎被“压扁”了,让客户觉得留存率根本没问题,但实际上,我们的留存率增长已经停滞了。后来我们发现,把留存率单独放一个图,或者用不同的Y轴刻度,效果会好很多。

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技巧

要实现有效的图表叠加,首先要明确你想通过叠加揭示什么关系。是相关性?是对比?还是趋势的共现?想清楚这一点,才能选择最合适的叠加方式。

如果数据量级差异很大,强行使用双轴图很容易造成视觉上的混乱和误导。这时候,我更倾向于使用“组合图”,比如用柱状图表示销量,用折线图表示价格。或者,更进一步,将同一个图表里的某些系列用不同的颜色深浅、或者虚实线来区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可读性。当然,前提是数据本身的量级不会导致视觉上的错觉。

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图表上标注关键数据点。比如,在销量最高的那天,如果价格正好有一个显著变化,可以用一个小的文字说明或者箭头来指出来。这样,即使图表本身不容易一眼看出所有细节,这些标注也能帮助读者快速抓住重点。

我之前在负责一个电商平台数据分析的时候,需要分析“促销活动”和“用户转化率”的关系。促销活动通常是离散的时间段,而转化率是每天一个数值。我们尝试过直接把活动期间的转化率叠加,但因为活动周期短,显得很零散。后来我们换了一种思路:用一个背景色块来标记促销活动的时间段,然后在上面直接绘制转化率的折线图。这样,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在促销活动期间,转化率的变化是怎样的。

不同可视化工具的实现

市面上有很多数据可视化工具,比如 Tableau、Power BI,甚至 Excel 都有一定的图表组合能力。不同的工具,实现图表叠加的方式和灵活度也不一样。

在 Tableau 里,我们通常会把数据拖拽到“行”和“列”上,然后选择图表类型。要实现叠加,可以先创建一个基础图表,比如一个柱状图,然后把需要叠加的另一个数据系列拖拽到“标记”卡上,选择“组合轴”。这样,就可以在一个图表里展示多个系列了。而双轴图,则是在“标记”卡里,将其中一个数据系列“复制”到第二个“标记”卡,然后将第二个标记卡上的数据系列轴设置为“次轴”。

Power BI 的做法也比较类似。通常是在“可视化”面板里,选择“组合图”的选项,然后将不同的度量值分别拖拽到“Y轴”和“次轴”上。它的优势在于,通常默认会进行一些智能的轴设置,减少了误导的可能性,但有时候也需要手动调整,确保它完全符合我们的分析意图。

就连 Excel,虽然相对传统,但通过“组合图”的选项,也能实现柱状图和折线图的结合,并且可以选择“次坐标轴”。关键在于,无论用什么工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而不是为了炫技。

叠加图表设计的考量

除了技术上的实现,设计上也要花心思。图表的颜色选择、线条粗细、标记样式,都要考虑到叠加后的整体视觉效果。

首先,颜色要区分度高,但又不能刺眼。如果你叠加了三个或更多的数据系列,颜色选择就更需要谨慎。可以考虑使用同色系但深浅不同的颜色,或者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但注意色调的和谐。我见过有些图表,用了好几种饱和度极高的颜色,看得人眼花缭乱,根本没办法专注于数据。

其次,线条和标记的样式也要区分。比如,一个实线,一个虚线;一个圆点标记,一个方块标记。这样即使颜色比较接近,也能通过形状和线型来区分不同的数据系列。这在双轴图或者组合图里尤为重要。

还有一个我经常强调的点,就是图例的清晰度。图例应该放在一个显眼但不干扰图表主体的位置,并且能够准确地对应图表中的数据系列。如果图例设计得不好,比如字体太小、颜色与图表颜色不匹配,那再好的叠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避免过度叠加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可而止”。虽然图表叠加能让信息更集中,但过度叠加只会让图表变得复杂和难以理解。如果你发现需要叠加的数据系列太多,或者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明确的关联性,那可能就不是叠加的场景了。

我的建议是,尽量保持在一个图表里不超过三个数据系列。如果数据系列太多,或者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很弱,不如考虑分成几个图表,或者用其他更合适的可视化方式来呈现。比如,有时候“仪表盘”或者“仪表盘+表格”的组合,比一个复杂的叠加图表更能解决问题。

毕竟,我们做数据可视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数据,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如果一个图表本身就让人看不懂,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在追求技术叠加的同时,千万别忘了用户的感受和信息的清晰度。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