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呼吸机一机难求?业内人士的几点实话

金融监管 (4) 9小时前

为何呼吸机一机难求?业内人士的几点实话_https://wap.78312.cn_金融监管_第1张

“为什么呼吸机紧缺?”这问题,相信最近但凡和医疗器械打交道的人,甚至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时不时会听到。答案看似简单,背后牵扯的可太多了,远不止是“订单多了”。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奇怪,明明前两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好像还能勉强应付,怎么现在反倒更难买到了?这里面有几个点,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

供应链的“甜蜜的负担”

首先,得从生产端说起。大家都知道,一台呼吸机,尤其是ICU里用的那种有创呼吸机,零部件极其复杂,从传感器、阀门、电路板到外壳,供应商遍布全球。疫情初期,大家还在担心需求会不会激增,很多厂家也谨慎,不敢贸然扩大产能,怕“产能过剩”变成“库存积压”。结果呢?需求确实像潮水一样涌来,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那是真的跟不上。特别是那些核心的高精尖零部件,像某些特定的芯片,或者特殊的医用级材料,生产周期长,而且对技术和工艺要求极高。你以为一声令下就能立刻多生产几万台?很多时候,一个关键的传感器,就要等好几个月。这就好像一个精密的机械手表,你不能只盯着机芯,其他小零件的到位与否,同样致命。

而且,还有一个大家可能忽略的问题,就是“储备”和“消耗”。过去几年,很多医院都为了应对不时之需,采购了一批呼吸机,这笔“家底”消耗了不少。但疫情反复,或者说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又让这部分“家底”快速损耗。有些设备由于使用强度大,或者不当的操作,出现故障的几率也会增加。维修更换零部件,也进一步挤占了新机的生产空间。我见过有些单位,一台机器坏了,不是马上修,而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备件,就暂时搁置了。这种“零敲碎打”的消耗,累积起来,对总体的可用量影响也不小。

再者,就是前面提到的“芯片荒”。这玩意儿现在简直成了万物短缺的“万能背锅侠”,但呼吸机确实也躲不过。很多高级的呼吸机,里面集成了不少运算和控制的芯片,这些芯片不只是普通的消费级芯片,而是有医疗器械级别的认证要求,对稳定性、精确度都有极高的标准。一旦这类芯片供应受限,哪怕是整条生产线都准备好了,也照样只能停摆。

市场的“信号噪音”与“囤积心理”

另一方面,从市场需求端来看,情况也挺微妙。一方面,确实是因为疾病的流行,导致患者需要呼吸机的数量在增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信号噪音”和“非理性需求”。举个例子,有时候一些消息传出来,说某某地方又开始抢购,或者某个型号的呼吸机马上要断货,这种信息本身就会刺激一部分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先囤起来再说。我记得疫情初期,甚至连一些家用级别的无创呼吸机,都一度被抢购到脱销,这本身就不太正常,因为家用无创和医院使用的有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还有一些,就是“备灾”的心理。很多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院,可能本来保有量就不大。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哪怕只有几例重症,也可能瞬间将现有的设备用光。然后,就只能眼巴巴地等着新设备到位。这种“一点就着”的紧急需求,往往来得又急又猛,确实会让现有库存瞬间显得捉襟见肘。有时候,我们跟医院沟通,他们会说“给我留几台备用”,但我们自己也知道,现在产能就这么多,如果大家都这么“留”,真正需要用的,反而会更难拿到。

生产能力真的“原地踏步”了吗?

说实话,过去几年,国内呼吸机的生产能力确实有很大提升,很多厂家都在想办法扩产,引进设备,招募工人。但你要说“瞬间翻倍”,那是不现实的。医疗器械的生产,尤其是像呼吸机这种,涉及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注册审批流程,还有人员培训。你不能简单地增加生产线,就好像魔法一样变出无数台合格的机器。一个合格的呼吸机操作员,也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

此外,还有一些“隐形”的瓶颈。比如,一些关键的检测设备,或者原材料的长期供应合同,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建立和稳定。即便我们有钱,也未必能立刻拿到最新最好的技术和材料。有时候,我们看到国外的某些高端型号,确实有其技术上的优势,但我们国内的产业,也在快速追赶,但这个追赶的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我亲眼见过,为了一个微小的参数调优,工程师们要熬多少个通宵。这些努力,最终是体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上,但短时间内的产能激增,确实受限于这些基础能力。

全球市场的“僧多粥少”

不能光看国内,全球的呼吸机市场,现在也普遍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这次的呼吸道疾病,是全球性的,很多国家的需求都在同时上涨。这意味着,无论是原材料的采购,还是生产线的稼动,都要面对来自全世界的竞争。像我们这样的生产厂家,很多时候也要给国际订单让路,或者分一部分产能出去。本来就紧张的生产资源,在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需求时,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

举个例子,我们自己也接触过一些国际合作项目,有时为了满足某个国家在紧急情况下的采购需求,我们也得压缩国内的某些供应。这种全球资源分配的压力,也是导致“紧缺”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我们不想多生产,而是很多环节,我们也不能完全自主可控。

应对的“长期主义”与“现实挑战”

说到底,解决“呼吸机紧缺”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努力。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储备,到医疗机构的设备更新与维护,再到生产企业在技术和产能上的持续投入。对于我们做这个行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力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有时候,我们也和医院沟通,希望他们能提前规划,合理使用设备,并重视设备的日常维护。这样,即使需求量大,也能最大化设备的可用性。

目前,行业内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比如优化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具性价比和可靠性的产品。虽然短期内可能还会有波动,但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成熟,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缓解。但在此之前,保持一份理性的认知,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可能比单纯抱怨“为什么买不到”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