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仓是什么意思?一个过来人的碎碎念

全球市场 (4) 6小时前

回仓是什么意思?一个过来人的碎碎念_https://wap.78312.cn_全球市场_第1张

“回仓”,这俩字儿听着就有点意思。尤其是在咱们这行,有人一听就明白了,有人就犯迷糊,觉得是不是啥高大上的技术术语。其实吧,好多时候,它就藏在最朴实的操作里,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往那儿想,有没有把那层纸捅破。

“回仓”: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

我刚入行的时候,也犯过“回仓”这个词的迷糊。当时做的是用户数据分析,每天跟海量数据打交道,各种指标、各种用户行为,看得眼花缭乱。有人在讨论一个用户行为路径的时候,随口就提到了“用户回仓率”,当时我一脸懵,心想这“仓”又是啥?后来人家解释是说,用户从某个渠道进来,完成了一个核心动作,然后我们希望他能“回”到我们自己的平台、自己的体系里,而不是像个过客一样,这次玩完了就再也不来了。

所以,最直白的理解,“回仓”就是指用户在完成某个关键步骤或离开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到我们产品或服务体系内的行为。这个“仓”,可以是我们自己的APP、网站、小程序,甚至是某个特定的活动页面。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基于用户在完成某个目标(比如购买、注册、信息填写)后,我们设计的一系列引导、召回机制的结果。

我记得刚开始做营销活动的时候,总想着怎么吸引新用户,怎么让用户当下就转化。但后来发现,很多时候, immediate conversion 固然重要,但让用户“留下来”,并能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回来看你”,可能才是更持久的生命力所在。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回仓”这个环节了。

用户生命周期里的“回仓”节点

细想一下,用户在整个生命周期里,其实有很多可以“回仓”的节点。拿电商举例,一个用户可能在网站上下了单,付了款,这个是转化。但他下单之后,肯定会期待物流信息、售后服务。这时候,我们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把订单状态、发货信息、甚至是一些优惠券“回”到他手机里的APP或者短信里,让他随时能查看,这就是一种“回仓”。

再比如,用户在APP里浏览完商品,没买,可能只是因为时机不对,或者还需要考虑。这时候,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未完成”的购物车信息、浏览过的商品信息,用一些方式(比如消息推送、站内信)“回”到他的APP首页或者某个显眼的位置,提醒他,让他可以更方便地回来继续完成购买,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回仓”操作。

还有些用户可能是一段时间没来了,我们通过邮件、短信或者其他渠道,给他发送一些个性化的推荐、专属优惠,鼓励他重新打开APP或者网站。如果他真的因为这些触达而重新回到我们的平台,那也算一次成功的“回仓”。所以,“回仓”的概念,其实就是用户从一个阶段、一个触点,被我们重新引导回到我们核心体系内的过程。

“回仓”背后的驱动力:用户价值与运营智慧

为什么用户愿意“回仓”?这背后一定是有价值驱动的。也许是未完成的购物需求,也许是对后续服务的期待,也许是对我们新内容的兴趣,又或者仅仅是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他容易找到、方便操作的“入口”。

这就考验我们运营的功力了。什么样的触达方式最能引起用户注意?什么样的信息最能勾起用户的兴趣?什么样的“入口”设计最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致地观察和测试。

记得我们团队曾经为某个金融理财APP做过一次用户召回活动。当时流失了一部分用户,我们想让他们回来继续投资。刚开始,我们只是简单粗暴地发短信,告诉他们“您有XX元现金奖励,快来领”。效果不怎么好,很多人根本不点,或者点了也觉得是垃圾信息。后来我们调整了策略,深入分析了那批流失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发现他们很多人之前关注的是某类特定的基金。于是,我们调整了短信内容,变成了“关注的XX基金有最新动态,还有专属理财经理为您服务”,并且在短信里直接附带了一个可以直接跳转到基金详情页的链接。这次调整之后,“回仓”率明显提升,用户重新活跃起来的比例也高了很多。

“回仓”的挑战与误区

当然,“回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面有很多坑。最常见的误区就是把“回仓”和“触达”混为一谈。你发了多少短信,发了多少邮件,那只是“触达”,用户有没有真的“回”进来,才是“回仓”。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过分依赖于“ push” 模式,就是我们单方面地把信息推给用户。但用户更喜欢的是“ pull” 模式,就是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主动地、方便地找到我们。所以,设计好用户能够方便“回仓”的路径和入口,比如APP首页的突出展示、站内的“我的订单”、“我的收藏”这些模块的易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自己也经历过失败的尝试。有一次,我们为一个线上教育平台设计了一个“课后回顾”的功能,希望用户在课程结束后,能方便地找到之前的内容进行复习。我们把这个入口藏得很深,用户需要点好几个页面才能找到。结果用户根本不用,大家还是习惯在“我的课程”列表里找。后来我们把“课后回顾”直接放到了每个课程详情页的醒目位置,甚至在课程结束后的推送里直接附带一个“回顾视频”的链接,用户的使用率才上去了。

数据指标:如何衡量“回仓”效果

衡量“回仓”效果,不能光看用户打开了多少次APP,或者看了多少条推送。我们要看的是用户 在完成某个关键流程后,是否又主动回到了我们体系内的核心功能或者完成了下一个预期的动作 。比如,电商的“复购率”就是一个很强的“回仓”体现。又比如,新闻客户端用户在阅读完一篇新闻后,是否又打开了第二篇,或者收藏了这篇文章,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回仓”行为的延伸。

我们常常会关注一些指标,比如“用户留存率”、“复购率”、“用户活跃度”、“会话时长”等,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反映“回仓”的效果。但更关键的是,你要能把这些数据和你具体的运营动作关联起来,判断是不是因为你设计了某个“回仓”的引导机制,用户才有了这样的表现。

有时候,我们会专门去看“用户从哪个渠道回来的”、“用户回来的目的是什么”、“用户回仓后完成了什么动作”等更细致的数据,这样才能不断优化我们的“回仓”策略,让用户更愿意,也更容易回到你的“仓”里来。

“回仓”: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

总的来说,“回仓”不是一个一次性的动作,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用户心理、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不断地去理解用户,去洞察他们在不同阶段的需求,然后设计出能够有效引导他们“回仓”的策略和体验。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那些成功的“回仓”案例,往往是那些能站在用户角度思考,真正为用户提供价值,并且把用户引导路径做得足够顺畅的产品和运营。所以,下次当你听到“回仓”这个词的时候,不妨多想一层,它背后可能藏着用户关系维护的关键,也藏着提升产品生命力的智慧。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